导语
近日,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室内,一片厚度仅0.01mm的“深圳智造”超柔性薄膜电极首次覆盖于本土患者脑皮层——深圳本土企业深圳微灵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微灵医疗)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简称:深圳二院)深度协同,利用基于全自主研发的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开展了术中唤醒下运动和语言解码的临床研究。本次研究完整应用了微灵医疗自主研发的高密度薄膜电极阵列、便携式高通量神经电生理采集系统和智能解码分析软件。这不仅实现了植入式脑机接口从核心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到顶尖临床验证的“全深圳闭环”,更标志着微灵医疗人工智能增强的脑信息解码技术的重大突破。
植根深圳,打造脑机接口临床转化高地
脑机接口技术作为神经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前沿交叉领域,近年来在医疗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微灵医疗始终立足深圳创新土壤,专注于推动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医疗级研发与临床转化。其自主研发的超柔性高密度薄膜电极、便携式高通量神经电生理采集系统及高通量神经电生理数据处理软件,为临床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底座。
2025年6月12日上午,一场在深圳二院手术室内进行的、紧邻大脑关键辅助运动区(SMA)的血管瘤切除术,见证了“深圳智造”高密度薄膜电极首次在深圳顶尖临床机构的完整落地应用。
手术对象为一名40岁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在术中使用了128通道的柔性薄膜电极阵列。通过便携式高通量神经电生理采集系统,微灵团队与深圳二院神经外科功能神经科姚晨和王圆庆医生紧密协作,在患者“术中唤醒”状态下,实时捕获了肢体运动和语言任务时的高密度脑皮层电信号(uECoG)数据,实现功能区脑海绵状血管瘤安全切除与神经功能保护。未来有望实现实时辅助医生精准切除。

图1. 患者在术前熟练范式内容

图2. 姚晨和王圆庆医生在进行手术
意图解码:揭开“想动想言”的神经密码
基于术中采集的高质量神经电生理数据,微灵医疗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增强神经解码算法,成功实现患者大脑皮层信号的解析。解码结果显示,算法识别准确率达到97%以上,响应时间稳定在60毫秒以内,单次可完成128通道高密度信号的快速精准解析。这是华南地区在超柔性薄膜电极技术路径上实现临床解码的首次突破,为全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奠定关键基础。

图3. 微灵医疗部分解码效果展示

图4. 微灵医疗工程师实时进行现场支持
深圳智造的硬核支撑
据悉,本次临床研究采用了微灵医疗自主研发的三大创新设备:高密度薄膜电极阵列、便携式高通量神经电生理采集系统及高通量神经电生理数据处理软件,全部来自深圳的创新土壤,是地道的“深圳智造”。
相比于传统的ECoG电极,微灵医疗开发的高密度薄膜电极阵列采用先进的MEMS工艺,具有超薄、超柔顺的特性,厚度仅是头发丝的十分之一,能够紧密贴合大脑皮层,最大程度减少植入损伤,同时具备高生物相容性和长期稳定性。便携式高通量神经电生理采集系统支持高达1024通道、30kHz/通道采样率的超低噪声信号采集。具备便携性、自供电能力、强抗干扰性,可保持高精度信号稳定性,完美契合手术室复杂环境要求。


图5. 微灵医疗高密度薄膜电极阵列
搭载超柔顺高密度薄膜电极阵列的便携式高通量采集系统,结合了微灵医疗自研的基于新一代深度神经网络技术的信号解码算法,支持高通量脑电信号的高精度解码,显著提升了信号处理效率和解码准确性,为脑机接口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任力杰副院长表示,“此次临床研究应用是‘健康中国’战略落地的深圳实践。我们将深化‘前沿科研+高端制造+本土临床’的模式,加速核心技术转化落地,为全国探索医工融合协同创新提供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功能神经科蔡晓东主任评价道,“这次手术是深圳产学研医协同创新的经典案例,将具有国际水准的本土尖端技术,直接应用于本土顶尖临床机构,真正实现了‘好技术,用在家门口’,构建了从实验室到手术台的‘深圳转化快车道’。”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功能神经科姚晨医生总结道,“高密度薄膜电极阵列、便携式高通量神经电生理采集系统首次直接应用于深圳临床,基于术中实时运动和语言解码,将为更安全手术决策提供支撑。”
微灵医疗创始人李骁健表示,“此次微灵医疗与深圳二院的共同合作,是我们技术迈进的基石。我们期待持续深化本土协同创新,推动国内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引领全球脑机接口临床转化的浪潮,让源自深圳的前沿突破技术,早日惠及全国患者。”
这一“双本地化”成功实践,不仅证明了深圳在植入式脑机接口医疗器械领域完整的创新链和产业链实力,更以华南地区首个基于皮层电极技术的解码案例,向世界证明了深圳在推动前沿脑科学技术快速临床转化、服务本地健康需求方面的系统能力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