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匠杯”2025WWS世界女子斯诺克锦标赛见证斯诺克发展新高度

慧聪酒店网 2025-05-28 16:28 来源:网络

5月27日,“南匠杯”2025WWS世界女子斯诺克锦标赛在东莞常平体育馆圆满落幕,卫冕冠军白雨露以6:4再次在决赛中击败世界排名第一的泰国选手明克·旺哈鲁泰,收获职业生涯第二个女子世锦赛冠军奖杯和本届比赛“单杆最高分”奖,泰国选手攀查亚·查诺伊摘得U21青年锦标赛桂冠,英国选手泰莎·戴维森获问鼎元老锦标赛。

全球聚焦,参赛人数创新高

近年来,斯诺克运动在中国乃至全球持续发展,女子职业斯诺克球员不断扩军。相比去年,本届女子世锦赛在参赛国家、地区和选手人数上均创新高,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74名选手齐聚东莞常平,为女子斯诺克的最高荣誉展开为期8天的激烈角逐,参赛选手中既有世锦赛的常客,也有第一次参赛的新秀。其中,中国球员39人报名参赛,3人进入8强。

本届女子世锦赛采用“小组循环赛+单败淘汰赛+长局制决赛”赛制。小组赛阶段并未曝出冷门,白雨露、明克·旺哈鲁泰、吴安仪、瑞安·埃文斯、瑞贝卡·肯娜等热门选手均顺利出线,但淘汰赛环节泰莎·戴维森和瑞安·埃文斯两位世界排名前九的选手,相继在32进16和16进8的比赛中爆冷淘汰,中国“黑马”夏雨滢首次闯入半决赛。白雨露在决赛1:4落后的情况下上演逆转好戏成功卫冕,赢得满堂喝彩。

比赛现场观众中不乏本地斯诺克爱好者。“国际赛事落地常平,当然值得自豪。以前只能在视频里看国际赛事,现在家门口就能见证高水平对决。”市民陈先生表示,希望斯诺克运动能在常平持续发展和壮大,让更多人爱上这项智慧与体力并存的运动。

硬核办赛,“零距离”接轨国际

为了让赛事“零距离”接轨国际,常平政府成立“赛事护航专班”,在场馆改造、交通疏导、环境整治、医疗后勤保障等方面多措并举,并为每一名参赛运动员提供“专属通道+双语服务”,实现赛事期间“零中断、零事故”。另外,赛事组委会还单独设置了裁判室、球员休息室、媒体采访室、新闻发布区等,全力营造优质比赛环境。

常平体育馆作为赛事主场馆,场馆内设置8个标准斯诺克比赛球台、1200个观赛席位,比赛期间设有多个高清直播机位,让球迷足不出户也能观赛。高水平比赛对台球桌的要求十分严苛,一鼎球台作为本次女子世锦赛官方指定用台,得到了众多参赛选手的一致好评。来自中国山西的选手王思哲对赛场氛围和球台赞不绝口,“赛场的氛围很好,球台各方面的打感非常好,台呢和库边都很丝滑,老好打了。”

以赛为媒,“体育+文旅”破圈

作为女子斯诺克领域历史最悠久、竞技水平最高的赛事,东莞常平世锦赛汇聚了全球的目光。常平镇作为赛事主场,赛前在火车站、高速路、体育馆等位置投放赛事户外广告,让游客一落地就能感受到浓厚的斯诺克氛围。

当前,东莞重点打造“湾区周末IN东莞”文旅品牌,提出“跟着赛事游东莞“理念。比赛期间,东莞以赛为媒推出了“一杆游东莞”斯诺克主题优惠活动,联动景区打造“赛事+旅游”场景,将观赛与非遗、商圈、夜经济结合,塑造“左手球杆、右手烧鹅”的沉浸式文体旅体验,吸引大量观众打卡消费,带动本地餐饮、酒店业营收显著增长。

赛场外,约20个展位展示非遗、文旅、美食、商贸服务企业产品,让球迷来了既能看顶级赛事,又能感受东莞的文旅。卫冕冠军白雨露与香港名将吴安仪,亲临“诺米儿”吉祥物签售会掀起热潮。“这次办赛就是要让大家来了之后,白天看球赛热血沸腾,晚上逛吃不亦乐乎,走的时候行李箱塞满潮玩手办,朋友圈刷爆九宫格。让每个来东莞看斯诺克的人,都深深感受到东莞的热情。”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宁康说道。

全民健身,打造斯诺克强镇

东莞被誉为“斯诺克冠军的摇篮”,诞生了丁俊晖、白雨露等多位世界知名斯诺克运动员。此外,东莞拥有全国最密集台球生态圈,CBSA世界斯诺克学院广东分院和中国台球协会广东省综合培训基地坐落于此,每年培养超千名运动员,为中国斯诺克运动的普及和发展输送了新生力量。本次女子世锦赛是常平打造“斯诺克强镇”的重要里程碑,有力推动了常平文体旅商融合发展。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宁康表示,斯诺克已成为常平链接世界的“金名片”。

目前,我国已把全民健身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台球进校园”成为推动全民健身和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赛事期间,常平镇特别邀请职业斯诺克选手到校园与学生交流,并组织中小学生到常平体育馆观赛,近距离感受斯诺克运动的魅力。“这是我们第一次观看斯诺克比赛,大家都很兴奋!”学生解子艺表示,选手们打球时特别专注,每个动作都很优雅,同学们都不知不觉被富有魅力的斯诺克运动深深吸引。

随着白雨露举起非遗旱木龙奖杯及象征最高荣誉的“曼蒂杯”,“南匠杯”2025WWS 世界女子斯诺克锦标赛在东莞常平画下圆满句号。这场为期 8 天的赛事,不仅是竞技实力的巅峰对决,更是一次体育与城市文化深度融合的破圈实践,让斯诺克成为东莞乃至中国对外展示的全新名片和窗口,同时借助赛事进一步促进斯诺克文化交流,推动斯诺克运动的普及与发展。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