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成兴昌 何天强“风斯在下”贡茶香
——“成兴昌”(1999)何天强复原版(首批1公斤易武高山古树普洱贡茶青饼)
作者:迂直
历朝历代,贡茶都代表着茶叶的最高等级和品质,普洱茶亦不例外。清代诗人查慎行《谢赐普洱茶》中这样描绘普洱贡茶:
洗尽炎州草木烟,制成贡茗味芳鲜。
筠笼蜡纸封初启,凤饼龙团样并圆。
赐出俨分瓯面月,瀹时先试道旁泉。
侍臣岂有相如渴,长是身依瀣露边。
“易武”因茶而兴,是云南贡茶之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支撑了云南普洱茶的辉煌历史。清雍正二年(1724年),易武出现“奔茶山”现象,“入山作茶者数十万”,形成了山山有茶寨、寨寨有茶山的壮观景象。清乾隆九年(1744年),普洱茶正式列入《贡茶案册》,而易武、倚邦等茶山的早春茶要纳“八色茶贡”,即:五斤团茶、三斤团茶、一斤团茶、四两团茶、一两五团茶和锡瓶装芽茶、蕊心茶以及匣装茶膏。到了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易武茶商李开基、车顺来被光绪皇帝敕授“例贡进士”,李开基还被吏部敕命为修职左郎,而车顺来则获御赐“瑞贡天朝”匾额,至今尚存。
“成兴昌”是由当年贡茶茶商——易武麻黑何氏家族私营茶号沿袭而来,有近200年的普洱茶纳贡历史,1934年正式起名建号,现由何天强先生掌舵经营。
提及何天强,在云南普洱茶界赫赫有名,对当代普洱茶的贡献与影响更是举足轻重。他是易武茶叶协会会长,普洱贡茶发掘复原工作领头人,曾担任麻黑村委会主任、党总支书记,现任麻黑村监督委员会主任。他主持邀请专家进村举办茶叶栽培、管理、制作培训班,对古茶园剃杂木、除草、耕治、培土、栽植、除苔藓和寄生虫等知识进行科学普及。他选择一些典型村寨作为古茶园的管理示范区,不断总结推广保护古茶园的经验做法,并形成长效机制,强化了古茶园的有效管护。在他的努力下,大大提高了古茶树的适生能力,使之完成了从生存到生长良性生态循环系统的闭环运行,带领麻黑村在探索中走出一条“以茶兴业”的成功发展之路。
何天强,成兴昌,复贡茶,其麻黑妙六合,所谓风斯在下。“风斯在下”这则成语用在何天强的“普洱人生”上最是恰如其分,因为他确实厚“先祖累制贡茶”之积,薄“当世校正古法”而发,缓抒精制,超越前贤。听闻祖辈们述说麻黑贡茶曾经的辉煌,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茶文化要传承,普洱茶要发展,易武麻黑非但不能沉默,反而要不断发扬光大。他在祖辈“成兴昌”茶叶商号久制贡茶经验中汲取精髓,熟悉并掌握贡茶古法技艺的基础上,精益求精,苦心校正,使麻黑贡茶得已复原重出,并使之从原料品质到生产技术逐渐抵达巅峰。
今天我们品鉴的便是何天强复建“成兴昌”百年老茶号后,于1999年按照古法制作的首批易武高山古树普洱贡茶青砖。其茶菁原料选自易武正山麻黑高山古树茶园,每砖1千克,虽说当时他尚未开始校正贡茶古法制作工艺,但纯粹的古法再现,却让茶品保留了原始的麻黑风格,堪称皇室贡茶的典范。
沉甸甸的茶砖形制规整,松紧适中,芽叶肥嫩,条索硕壮,色泽乌润,油亮含香。鉴赏茶品,无非是以色、香、味三个维度的优劣为标准来评判其品质。
观汤。热烈的橙红汤色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晶莹剔透,皎洁明亮,如月光流淌于杯中,岁月凝固在汤里,静谧、悠远却蕴含着鲜活、灵动的生命力量。
闻香。麻黑茶最大的特点是“香”:木质干香,芬芳怡人,伴着幽幽的陈年茶韵缓缓散开;岁月留痕,开汤香气已从新茶的花果香,转化蜕变为挥之不去的野蜜香、淡药香,中正平和,厚重饱满;这缕奇香穿口过喉,直袭肺腑,贯透全身,呼吸间令人忘我。
尝味。“麻黑茶以阴柔见长,乃江内茶中之上品”。茶汤入口,“糯”“柔”“清”三大特征尽显!口感糯密细腻,韵致精深,宽阔饱满,柔中带刚,清雅高甜,浆质浓稠。特别是冲泡至中后段,那股糯香、柔美、清甜的韵味,持续盘旋于口腔、咽喉,舒爽顺畅之感油然而生。
22年岁月流逝,四时联结,它早已不是那单纯的麻黑茶,而是逐渐被凝练成可以啜饮出人生百味的经典茶品。
推开木窗,午后暖阳透过薄雾洒向千年古镇,凹凸不平的青石小路、被时光染黄的屋檐墙角、竹椅上静坐的布衣老人……这一切诗一般的存在着。闭目深吸,清新空气伴着留齿茶香,提振精神,贯通百骸。古镇木屋,三两知己享受着安适惬意,唤醒记忆,怀古思今。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