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专栏】公共场所微生物污染的预防与控制
序言微生物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的生物,陆地、水域、空气、动植物及人体,甚至在许多极端环境中都有微生物存在。它们绝大多数对人类和动植物有益,但还有一部分会引起病害。
公共场所有利于病原微生物传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各种生活需求也随之提升,公共场所的巨大客流量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更为频繁,如果患有疾病的人通过空气、物体表面或者公共用品传播,可在短时间内被大量的人再次向外扩散。
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
(一)空气及物体表面传播
空气中微生物以气溶胶的形式存在,附着微生物的尘埃、飞沫、微小液体就是气溶胶,悬浮在空气中或随着空气流动迁移。在这样的状态下微生物可以存活数小时或以上,如流感病毒可存活4.5小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存活72小时,溶血性链球菌存活10天。除此之外空气微生物还可以与物体表面微生物相互交换。
(二)公共卫生用品传播
公共场所中公共用品非一次性可反复使用供给客人的服务性用具、设备设施等也是病原微生物的载体,污染的用品让使用者被感染或人与人之间交叉感染。
GB37488-2019 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
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为卫生指示微生物,用来评估被检物品的卫生质量、污染程度和安全性的指标。
预防和控制
(一)公共用品用具清洗消毒
1.公共用品用具的消毒应选用合适的方法,保证消毒效果符合GB37488要求
2.采用化学方法消毒,消毒液应浸没物品,保证消毒液的有效浓度及浸泡时间。
3.采用消毒柜消毒应保证消毒时间和温度。
4.清洗消毒后的公共用品用具应采取保洁措施,避免二次污染。
5.公共用品用具清洗消毒应有记录,包括消毒时间、负责人员、物品种类等。
(二)环境清扫保洁
1.公共场所应计划每天、每周、每月清扫内容,保持场所环境整洁。
2.公共场所卫生清洁应使用合适的清洁工具,且不同区域的工具应用颜色或标记区分。
3.公共场所内物品摆放应整齐有序,且按类别归类存放。
4.地面无积水、污物,墙面及天花板无渗水或发霉、脱落等现象。
5.公共场所有污染源的区域如垃圾桶、灭蝇灯应经常检查清理。
(三)人员卫生
1.公共场所应每年组织从业人员健康检查,持健康合格证明上岗。
2.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应组织卫生法规知识培训,掌握卫生管理和操作等技能。
3.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工作制服整洁,请洗手等。
联合利华秉持“关注清洁,关爱清洁者”的愿景,集结全球顶尖研发资源,为商用渠道带来优质实惠的厨房、设备、个人、织物清洁以及消毒除菌场景的整体解决方案,并提供全方位的售前、售中以及售后服务。欢迎广大客户前来咨询!
合作洽谈,请联系莫经理189-6470-7656
资料引用:
《卫生微生物学》
GB37487-2019公共场所卫生规范
GB37488-2019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