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鲁科尔沁旗传统方便食品——炒米
炒米是蒙古族人的主食,在蒙古语中,炒米被称作“胡列补达”。在日常生活中,牧民们不可一日无茶,也不可一日无米。
在阿鲁科尔沁旗蒙古族家庭中,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吃炒米。炒米味美耐饥,食水量低,耐贮存,便携带,不易霉坏变质,适应牧区生活的需要,蒙古族同胞有“暖穿皮子,饱吃糜子”之说。日常生活中,牧民们出牧、行猎,炒米是必备的食品,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今。
阿鲁科尔沁旗炒米的原料以纯天然种植出的糜米为最佳。加工炒米要经过煮、炒、碾三道工序。
煮:首先是用锅煮。锅里盛上水,烧到八分开时将糜子倒入锅内。盖上锅盖继续加热。烧开后,揭开锅盖,上下翻动均匀,盖好锅盖,轻火焖,六、七分钟后,再上下翻动。这样连续翻动三至四次,待破开米嘴后,马上出锅,出锅的糜米粒鼓胀发圆,有透明感,然后再炒熟,经过这样做的炒米发硬,有咬头,一般为蒙古族人民所喜欢。
炒:炒米要选用好砂子。撮回砂子用筛子筛一筛,筛过的砂子再用箩子过了土,就可以使用了。炒炒米时一次顶多放三碗糜米,却要放五碗砂子。砂子烧红时,将晾出的糜米倒入,待大气冒过,米粒噼噼啪啪爆起来,赶紧连砂子倒在筛子里,下面接上盆子。筛子一摇,砂子落在盆里,炒米留在上面。将砂子倒回锅中炒热,再加入新晾出的糜米,如此连续作业,那一点砂子可炒许多炒米。末了把砂子装在口袋里,下次炒时再用。
碾:必须注意,仅仅是炒熟的炒米是不能直接食用的,必须经过去皮的处理。在古代一般是用石碓去壳,将米放入石碓中,脚踏驱动杆,倾斜的锤子落下时砸在石臼中,来回数次,就可以去掉稻谷的皮了。去皮后,用竹编簸箕去大糠,再用箩子去细糠,此后,就可以食用了。
加工好的炒米,色黄而不焦,米坚而不硬,晶莹明亮,酥香可口。由于经过水浸,使糜子皮表层中的水溶性维生素渗透到米粒中,增加了炒米中维生素的含量。又由于蒸炒后迅速冷却干燥,使糊化后的淀粉固定在原有状态,食用时只需浸泡即可。
食用方法:
直接吃
炒米可以直接嚼着吃,所含膳食纤维与维生素丰富,而且不易使人发胖。
熬奶茶
在熬奶茶的时候,或在煮好的奶茶中加入一些炒米,奶茶会有一种香味,会变得更加香浓好喝。
金黄酥脆,越嚼越香,追剧必备,休闲食品,非阿鲁科尔沁旗炒米莫属。